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论曰∶经言脉有阴跷阳跷,有阴搏阳搏,此在三阴位也,脉足太阴,脾脉也。脾为中州,含藏阳气,压本脉者矣,若人之和平,则脾能行阳气,暖其三阴。三阴暖则足能舒适,若脾虚不能含藏,则地气渐泄,阳上腾则三阴坚塞,足便冷也。或有踵缓急不仁者,则加之以肾肝之气不足,使少阴厥阴之阙也。所以足无载运之功,而不能跷捷其力,是阴搏其阳,此由脏虚所生,阳气伤狂,而阴不能独理,有因发热口噤,及腋下热不可近者。即三阳伤盛之所致也,况服石增热,餐HT 失度,在阴为疹,可外温其足,内置阳气于三阴则愈也。
在阳疗两脚卒冷方。
以醋浆温置盆中以浸脚,即瘥。
又疗口噤,气上欲绝方。
蔓菁子(二升) 茯苓(三两) 蓼蓝子 人参 荠 甘草(炙) 黄芩 白术(各一两)
上八味切,以水二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内余药煮,分服,若口噤以物 之,即瘥。
又疗两腋热不得相近方。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三斤) 芒硝(一斤)
上三味捣散,取绢一尺,分作袋盛散药,结口,更互于腋下夹之勿住,取凉冷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