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张文仲周大候正大将军平公于礼患气兼水,身面肿垂死,长寿公姚僧垣处二方,应手即瘥,先服汤方。
桑根白皮(四两) 橘皮(二两) 海藻(三两洗去咸) 茯苓 郁李仁(碎各四两) 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甚效。古今录验疗气水身肿胀满,姚大夫治燕公雍州录事于志光选云∶从来知不能服汤。事较急,勿不努力服之,服此汤若微觉为益,频服三两剂,勿不服。此药甚易,必无逆忤,如不能服,可服后丸,丸迟不应急耳。
又方:橘皮(五分) 郁李仁(十分) 茯苓(八分) 葶苈(六分熬) 防己 桑根白皮(各五分)甘遂(四分熬) 苏子(四合)
上八味捣下筛,蜜和丸,取 白皮火炙焦黄煮饮,服十丸如梧子,日再服。若不得宣通,稍稍加,常以宣为度,渴者饮此方,老蒋公处与张大夫家效,忌酢物。
又方:灸丹田穴在脐下二寸,灸三壮,疗水肿,女子禁灸。(并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疗气水身肿胀满方。
杏仁(十分去皮尖熬) 苏子(五分) 白前(六分) 昆布(八分洗去咸) 李根白皮(五分) 橘皮(六分) 五味子(六分) 大麻仁(五分熬) 茯苓(八分) 生姜(八分切曝燥)
上十味,捣筛蜜和丸,粥清服二十丸如梧子,日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酢物。(出第十一卷中)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张文仲周大候正大将军平公于礼患气兼水,身面肿垂死,长寿公姚僧垣处二方,应手即瘥,先服汤方。
桑根白皮(四两) 橘皮(二两) 海藻(三两洗去咸) 茯苓 郁李仁(碎各四两) 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甚效。古今录验疗气水身肿胀满,姚大夫治燕公雍州录事于志光选云∶从来知不能服汤。事较急,勿不努力服之,服此汤若微觉为益,频服三两剂,勿不服。此药甚易,必无逆忤,如不能服,可服后丸,丸迟不应急耳。
又方:橘皮(五分) 郁李仁(十分) 茯苓(八分) 葶苈(六分熬) 防己 桑根白皮(各五分)甘遂(四分熬) 苏子(四合)
上八味捣下筛,蜜和丸,取 白皮火炙焦黄煮饮,服十丸如梧子,日再服。若不得宣通,稍稍加,常以宣为度,渴者饮此方,老蒋公处与张大夫家效,忌酢物。
又方:灸丹田穴在脐下二寸,灸三壮,疗水肿,女子禁灸。(并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疗气水身肿胀满方。
杏仁(十分去皮尖熬) 苏子(五分) 白前(六分) 昆布(八分洗去咸) 李根白皮(五分) 橘皮(六分) 五味子(六分) 大麻仁(五分熬) 茯苓(八分) 生姜(八分切曝燥)
上十味,捣筛蜜和丸,粥清服二十丸如梧子,日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酢物。(出第十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