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外台秘要》 上焦热及寒吐痢肠鸣短气方九首

    删繁疗上焦实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通脉泻热,泽泻汤方。

    泽泻(二两) 生地骨皮(五两)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两洗) 石膏(八两) 柴胡(三两) 茯苓(三两) 生姜(三两) 竹叶(切五合) 人参(二两) 桂心(一两)心(一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醋生葱。(千金同)又疗上焦热,腹满而不欲食,或食先吐而后下肘胁挛痛,麦门冬理中汤方。

    生麦门冬(一升) 生姜(四两) 白术(五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茯苓(二两) 橘皮(三两) 竹茹(一升) 生姜根(一升) 心(五合) 葳蕤(三两)廪粟(一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桃李雀肉等。(千金同)又疗上焦气不续,胸膈间厌闷,所以饮食先吐而后下,半夏理中续膈破寒汤方。

    半夏(半升制) 生姜(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前胡(三两) 泽泻(三两) 竹叶(一升)细辛(三两) 枳实(三两炙) 杏仁(三两去皮尖)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菜等物。

    又疗上焦热,牵肘挛心痛,喘咳短气,动而好唾润肺止心痛大枣汤方。

    大枣(三十枚) 杏仁(三两去皮尖) 人参(三两) 紫菀(二两) 葳蕤(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百部(三两) 通草(三两) 石膏(八两) 五味子(一两) 羊肾(三枚去膏) 麻黄(三两去节)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蜜三合,生姜汁三合,淡竹沥三合,更上火煎取三升,分三服。

    又疗上焦虚寒,精神不守,泄下便利,语声不出,茯苓安心汤方。

    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心(一两) 远志皮(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生葱醋物海藻菘菜等物。

    又疗上焦虚寒,肠鸣下利,心下痞坚,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五两洗)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桂心(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饧羊肉生葱猪肉冷水。(此仲景半夏泻心汤方本无桂心有大枣十二枚出第四卷中)

    千金疗上焦虚寒,短气语声不出,黄 理中汤方。

    黄 (二两) 桂心(二两) 丹参(四两一作人参) 桔梗(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三两炙) 杏仁(四两去皮尖) 芎 (二两)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大醋。(删繁同)又疗上焦冷,下痢,腹内不安,食好注下,黄连丸方。

    黄连(八两) 干姜(四两) 榉皮(三两) 乌梅肉(八两) 附子(四两炮) 桂心(一两)芎(三两) 黄柏(三两) 阿胶(四两炙)

    上九味末之,白蜜和为丸,如梧子大,饮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忌猪肉冷水生葱等。

    (删繁同)又疗上焦闭塞干呕,呕而不出,热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浓朴汤方。

    浓朴(四两炙) 吴茱萸(五合) 人参(三两) 茯苓(四两) 桔梗(三两) 生姜(八两)玄参(三两) 芎 (四两) 白术(四两) 附子(三两) 橘皮(三两去赤脉)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忌猪肉桃李雀肉大醋。(删繁同出第二十卷中)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