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烂喉痧一症,古书不载,起于近时,而并易传染。治之者,每谓太阴阳明二经风热之毒。而至烂之由,亦不可不详察也,譬之于物,以盛火逼之,只见干燥,而不知湿热郁蒸,所以致烂耳。此症凡风热者,治宜清透;湿热者,治宜清渗;痰火凝结者,治宜消降。盖邪达则痧透,痧透则烂自止矣;若过用寒凉,势必内陷,其害可胜言哉!夫症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谓之回阳。其色或淡黄,或深黄者,此系痰火所致,皆可治之症。他如烂至小舌者,鼻塞者,合眼 者,并有元气日虚,毒瓦斯深伏,色白如粉皮样者,皆不可治之症也。总之、因天地不正之气,感而受之,故体有虚实之不同,即症有重轻之各异耳。其余喉症、痧症,古人言之详矣,概不复赘。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烂喉痧一症,古书不载,起于近时,而并易传染。治之者,每谓太阴阳明二经风热之毒。而至烂之由,亦不可不详察也,譬之于物,以盛火逼之,只见干燥,而不知湿热郁蒸,所以致烂耳。此症凡风热者,治宜清透;湿热者,治宜清渗;痰火凝结者,治宜消降。盖邪达则痧透,痧透则烂自止矣;若过用寒凉,势必内陷,其害可胜言哉!夫症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谓之回阳。其色或淡黄,或深黄者,此系痰火所致,皆可治之症。他如烂至小舌者,鼻塞者,合眼 者,并有元气日虚,毒瓦斯深伏,色白如粉皮样者,皆不可治之症也。总之、因天地不正之气,感而受之,故体有虚实之不同,即症有重轻之各异耳。其余喉症、痧症,古人言之详矣,概不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