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者.此言邪气在里之时也.夫寒邪始伤于表.不解而渐传入于里.变而为热.人之身在里者为阴.华佗云.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谓之入腑也.腑之为言聚也.若府库而聚物焉.又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邪气入于胃而不复传流水谷.水谷不消去.郁而为实也.此阳盛阴虚者此也.故潮热引饮.腹满而喘.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宜大承气汤下之则愈.潮热者为实也.此外已解.可攻其里.而反汗之.表无阴邪.汗又助阳.阳实而又补.表里俱热.不死何待、外台秘要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正此意也.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仲景云.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者.此言邪气在里之时也.夫寒邪始伤于表.不解而渐传入于里.变而为热.人之身在里者为阴.华佗云.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谓之入腑也.腑之为言聚也.若府库而聚物焉.又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邪气入于胃而不复传流水谷.水谷不消去.郁而为实也.此阳盛阴虚者此也.故潮热引饮.腹满而喘.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宜大承气汤下之则愈.潮热者为实也.此外已解.可攻其里.而反汗之.表无阴邪.汗又助阳.阳实而又补.表里俱热.不死何待、外台秘要云.表和里病.下之则愈.汗之则死.正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