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外科学》 第六节 乳疬

    乳疬是以男性、儿童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乳房异常发育症。分为男性乳房发育异常和儿童乳房发育异常两大类,前者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为继发性;后者见于10岁左右儿童,多为原发性。

    [病因病机]

    乳头属肝,男子乳房属肾,故奉病与肝肾有关。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互结,脉络失和而成;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肝肾亏虚,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而成。

    [诊断]

    一侧或双侧乳晕部出现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或稍硬,边缘清楚,或单侧乳房明显增大,或双侧乳房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增大,大小不一,状如发育期的少女乳房。多伴有乳房胀痛和轻度压痛。还可伴有其他女性特征,如声音变尖,缺少胡须,阴毛呈女性分布。肝脏功能损害严重、前列腺疾病、睾丸疾病的患者,亦易并发本病。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气郁结乳晕肿块胀痛,触之疼痛;伴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胸闷胀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互结,故乳晕肿块,胀痛;肝郁不舒,故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胸闷胀痛;脉弦主肝郁,舌红为气郁化火之征。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二)肾气亏虚多见于中老年人。乳房肥大,乳中结核,乳房微痛。肾阳虚者,伴面色咣白,腰腿酸软,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阴虚者,伴面色晦暗,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分析: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结于乳络,故乳房肥大,乳中结核,乳房疼痛;肾阳不足,阳虚生寒,故形寒肢冷;面色光白、脉沉弱为肾阳虚之象;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心烦失眠;病在肾故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红、苔少、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化痰软坚。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肾阳虚者,宜温阳化痰,方用右归丸加减;偏肾阴虚者,宜滋阴化痰,方用左归丸加减。

    二、外治法

    参照乳癖。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病,因肿瘤引起者应行肿瘤切除;因药物引起者应停用有关药物:因肝病引起者应用护肝药物。

    2.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结语]

    乳疬相当于西医的男性、儿童乳房发育异常症。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肾气亏虚证,治宜补益肝肾、化痰散结,方用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左归丸加减。

更多中医书籍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