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伤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旋复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炙)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分日三服。
旋复代赭汤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代赭石)咸软痞,(旋复花)痞硬噫气力能禁。
(《灵枢·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为噫。”噫者,上焦病声也。脾失升度,肺失降度,阴盛走于胃,属于心而为声,俗名“嗳气”。故用旋复咸降肺气,代赭重镇心包络之气,半夏以通胃气,生姜、大枣以宣脾气,而以人参、甘草奠安阳明,俾阴阳升降,合其常度,则痞硬嗳气悉除矣。)噫气俗名为嗳气,若兼下利泻心寻。(此与前诸泻心法大略相近。汪 庵《医方集解》引《本草纲目》云∶“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用此汤,下利者生姜泻心汤。”)镇阴宣阳扶胃弱,呃逆反胃并宜斟。(此镇阴宣阳方也。呃逆反胃,皆上、中二焦气逆不降所致,用此镇其阴气,宣发胃阳,则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治伤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旋复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炙)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分日三服。
旋复代赭汤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代赭石)咸软痞,(旋复花)痞硬噫气力能禁。
(《灵枢·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为噫。”噫者,上焦病声也。脾失升度,肺失降度,阴盛走于胃,属于心而为声,俗名“嗳气”。故用旋复咸降肺气,代赭重镇心包络之气,半夏以通胃气,生姜、大枣以宣脾气,而以人参、甘草奠安阳明,俾阴阳升降,合其常度,则痞硬嗳气悉除矣。)噫气俗名为嗳气,若兼下利泻心寻。(此与前诸泻心法大略相近。汪 庵《医方集解》引《本草纲目》云∶“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用此汤,下利者生姜泻心汤。”)镇阴宣阳扶胃弱,呃逆反胃并宜斟。(此镇阴宣阳方也。呃逆反胃,皆上、中二焦气逆不降所致,用此镇其阴气,宣发胃阳,则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