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 语;并治伤寒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里也。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炙草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此方为和解之剂。去滓再煎,则药性和合,不相捍格矣。)取三升,分温三服。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 语;并治伤寒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里也。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炙草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此方为和解之剂。去滓再煎,则药性和合,不相捍格矣。)取三升,分温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