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凡妊娠二三月,胎动不安者,盖因子宫久虚,气血两弱,不能摄元养胎,致令不安欲堕。急服安胎饮以保之。若先经堕过者,可先服大造丸,继服杜仲丸,庶无半产之患。
汤氏云∶半产多在三五七个月,如前次在几个月堕者,后必如期复然。故当追算,前在三个月堕者,即于未堕半月前,先服清热养血固胎之药数帖,以补其虚。五月、七月堕者,亦于未堕半月前,预先服药,方保平安。
此据受孕后夹热者而言。盖三五七系阳月,缘火能销铄故也。
安胎饮
人参(一钱,虚者倍用) 当归(二钱) 熟地(三钱) 条芩(一钱) 川芎(七分) 白术(二钱)陈皮(四分) 紫苏(四分) 甘草(四分) 元枣(二枚)
如虚肥人,陈皮去白,加川连五分。如脾胃溏泻,加莲子十粒,砂仁五分,川连五分炒,去熟地、黄芩。
怒而多泻,加木香三分。渴加麦冬二钱。怔忡、惊悸,加枣仁二钱,益智仁一钱,龙眼肉十个。
大造丸
紫河车(一具,泔水洗净,炙酥) 杞子(一两) 人参(一两五钱) 当归(二两) 麦冬(一两三钱)天冬(一两) 益智(一两) 茯苓(二两) 五味(五钱) 熟地(姜炒,二两) 川膝(五钱) 山药(八钱) 菟丝子(盐水炒,四两) 川柏(盐水炒,一两)
共为末,蜜炼丸如桐子大,白滚汤送下五十丸。
杜仲丸
杜仲(姜汁炒) 川断(酒浸)
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米饮汤送下五六十丸。
又方
杜仲(三钱) 川断(三钱)
水煎服。名为泰山盘石饮。
《脾胃论》(公元 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凡妊娠二三月,胎动不安者,盖因子宫久虚,气血两弱,不能摄元养胎,致令不安欲堕。急服安胎饮以保之。若先经堕过者,可先服大造丸,继服杜仲丸,庶无半产之患。
汤氏云∶半产多在三五七个月,如前次在几个月堕者,后必如期复然。故当追算,前在三个月堕者,即于未堕半月前,先服清热养血固胎之药数帖,以补其虚。五月、七月堕者,亦于未堕半月前,预先服药,方保平安。
此据受孕后夹热者而言。盖三五七系阳月,缘火能销铄故也。
安胎饮
人参(一钱,虚者倍用) 当归(二钱) 熟地(三钱) 条芩(一钱) 川芎(七分) 白术(二钱)陈皮(四分) 紫苏(四分) 甘草(四分) 元枣(二枚)
如虚肥人,陈皮去白,加川连五分。如脾胃溏泻,加莲子十粒,砂仁五分,川连五分炒,去熟地、黄芩。
怒而多泻,加木香三分。渴加麦冬二钱。怔忡、惊悸,加枣仁二钱,益智仁一钱,龙眼肉十个。
大造丸
紫河车(一具,泔水洗净,炙酥) 杞子(一两) 人参(一两五钱) 当归(二两) 麦冬(一两三钱)天冬(一两) 益智(一两) 茯苓(二两) 五味(五钱) 熟地(姜炒,二两) 川膝(五钱) 山药(八钱) 菟丝子(盐水炒,四两) 川柏(盐水炒,一两)
共为末,蜜炼丸如桐子大,白滚汤送下五十丸。
杜仲丸
杜仲(姜汁炒) 川断(酒浸)
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米饮汤送下五六十丸。
又方
杜仲(三钱) 川断(三钱)
水煎服。名为泰山盘石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