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味,而益其气。故各从其脏之气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仿此气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则天癸竭而营涸,阴剂柔胜积若凝水为洞泄寒中之病,则真火微而卫散,故大寒大热之药,当从权用之,气平而止有所偏助,令脏气不平,夭之由也。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味,而益其气。故各从其脏之气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仿此气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则天癸竭而营涸,阴剂柔胜积若凝水为洞泄寒中之病,则真火微而卫散,故大寒大热之药,当从权用之,气平而止有所偏助,令脏气不平,夭之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