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潮热无时为外感,潮热有时为内伤。盖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脾肺二经病。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以致阳气升腾,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二经病。总之不过七情色欲,饮食所伤,而阴虚火动故也。治宜养血健脾,以治其本,降火清心,以治其标。若妄用银柴胡、胡黄连之类,以消其肌肉,而死者必矣。诚可哀哉!
愚谓痰火之热,作于子午,而不爽其期者。盖火病至于发热,则相火四起,天君失令,必有梦遗盗汗骨蒸等症。其心火一动,则移热于小肠,小肠乃丙火之腑,丙火旺在午,小肠系络于肾,肾虚则便浊,乃小肠火动,故宜午后作热也。至子而退者,盖丙火绝在子,心经之火,至此时而退,令患痰火者,多在二十以内,少年之士,血气虽亏,而日间饮食,尤易生津液,津液乃注于膀胱者也,膀胱号为水曹,壬水又旺在子,水旺则火自灭,而热宜至此时而退矣。明医于此,泻小肠之火,清心经之热,补肾之水,兼生膀胱津液,加以患者善于保养,即重病可痊。苟医家不谙生旺经络,妄投退热之剂,患者不爱性命,如前消耗真精,即以日间饮食所生津液,犹以杯水而救车薪之火也。热将日盛,病将日增,即再世岐黄,亦难救矣,是可哀也。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夫潮热无时为外感,潮热有时为内伤。盖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脾肺二经病。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以致阳气升腾,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二经病。总之不过七情色欲,饮食所伤,而阴虚火动故也。治宜养血健脾,以治其本,降火清心,以治其标。若妄用银柴胡、胡黄连之类,以消其肌肉,而死者必矣。诚可哀哉!
愚谓痰火之热,作于子午,而不爽其期者。盖火病至于发热,则相火四起,天君失令,必有梦遗盗汗骨蒸等症。其心火一动,则移热于小肠,小肠乃丙火之腑,丙火旺在午,小肠系络于肾,肾虚则便浊,乃小肠火动,故宜午后作热也。至子而退者,盖丙火绝在子,心经之火,至此时而退,令患痰火者,多在二十以内,少年之士,血气虽亏,而日间饮食,尤易生津液,津液乃注于膀胱者也,膀胱号为水曹,壬水又旺在子,水旺则火自灭,而热宜至此时而退矣。明医于此,泻小肠之火,清心经之热,补肾之水,兼生膀胱津液,加以患者善于保养,即重病可痊。苟医家不谙生旺经络,妄投退热之剂,患者不爱性命,如前消耗真精,即以日间饮食所生津液,犹以杯水而救车薪之火也。热将日盛,病将日增,即再世岐黄,亦难救矣,是可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