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砂仁、草果(乌梅、甘草(炙)各四两,扁豆(炒研)、葛根各二两。暑必兼温,而湿属脾土,故用砂仁、草果利气温脾,扁豆解暑渗湿,葛根升阳生津,甘草补土和中,乌梅清热止渴。)古人治暑多用温,(如香薷饮、大顺散之类。)暑为阴证此所谓。(洁古曰∶中热为阳证,为有余;中暑为阴证,为不足。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大顺(散)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湿斯为贵。(先将甘草、白砂仁,次入干姜、杏仁(炒),合肉桂为末,每服一钱。吴鹤皋曰∶此非治暑,乃治暑月饮冷受伤之脾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