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小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十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紧为风痫,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不匀为恶候、为鬼祟,浮大数为风、为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凡腹痛、喘、呕而脉浮者,为有虫;浮而迟潮热者,胃寒也,温之则愈。
歌曰∶小儿脉紧风痫候,沉缓食伤多吐呕,弦急因知气不和,急促虚惊神不守,冷则沉细风则浮,牢实大便因秘久,腹痛之候紧而弦,脉乱不治安可救?变蒸之时脉必变,不治自然无过谬。单细疳劳洪有虫,大小不均为恶候,脉浮而迟有潮热,此必内寒求内寇。泻利浮大不可医,仔细酌量宜审究。
小儿未可辨脉者,俗医多看虎口中纹颜色,与四肢冷热验之,亦有可取。
歌曰∶紫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时因中恶,黄则困脾端。鼻冷定知是疮疹,耳冷因知风热症,遍身皆热是伤寒,上热下冷伤食病。人若以此色、脉参佐验之,所得亦过半矣!
小儿病多是食积、痰热、伤乳,大抵肝与脾病多。又云∶小儿多肝病,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肾常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