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推求师意》 淋

    作者: 戴思恭

    膀胱主水,水入于胞为溲便。若饮食不节,喜怒不时,虚实不调,则脏不知,致肾虚膀胱有热,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涩而数,涩则淋沥不宣,故曰淋。小腹弦急,痛引于脐。又须分石、膏、血、劳、气、冷。其石淋,如沙石;膏淋,肥腻若脂膏,又名肉淋;血淋,心主血,气通小肠,热甚则抟于血脉,血得热则流行于胞中与溲俱下;劳淋,劳倦则发;气淋,胞内气账,小腹坚满,出少喜数,尿有余沥;冷淋,冷气客于下焦,邪正交争,满于胞内,水道不宣,先寒颤,然后便溺成淋∶可谓得其病情矣。《内经》病因又不止此,若太阴作初气,病中热胀,脾受积湿之气,小便黄赤,甚则淋。少阳作二气,风火郁于上而热甚,病淋。盖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皆相通移,是故足太阳主表,上行则统主诸阳之气,下行则入膀胱。又肺者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胃消化水谷,或在表在上在中。凡有热则水液皆热,转输下之,然后膀胱得之而热矣!且小肠是心之腑,主热者也,其水必自小肠渗入胞中。诸热应于心者,其小肠必热,胞受其热,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是也。是知初起之热邪不一。皆得传于膀胱而成淋,故淋症必治其本,若止治胞中之热,未为善也。夫淋必由热甚生湿,湿生则水液混浊,凝结为淋。又有服金石入房太甚,败精流于胞中,及饮食痰积渗入者,皆能成淋。先生治小儿,在胎禀父母金石余毒之气,病淋十五年,治以紫雪而愈。凡治病必求其本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