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泽泻(二十五两) 白朮 猪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 肉桂(去粗皮,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热在 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之;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 小儿加白朮末少许服之。如发虚热,加绵黄 、人参末少许服之。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躁渴引饮。
泽泻(二十五两) 白朮 猪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 肉桂(去粗皮,十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热在 里,身发黄胆,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之;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 小儿加白朮末少许服之。如发虚热,加绵黄 、人参末少许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