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太平圣惠方》 治小儿热病诸方

    作者: 王怀隐、陈昭遇等

    夫小儿热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寒气。入于肌肉。当时即不发。至春得暖气而发。

    则凡感

    治小儿热病。头痛口干。身体壮热。心神烦躁。宜服解肌散方。

    麻黄(三分去根节)葛根(半两锉)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川升麻(半两)甘草(半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五寸。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令有汗出即瘥。

    治小儿热病。心烦壮热。口干多渴。宜服茵陈散方。

    茵陈(半两)麻黄(半两去根节)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葛根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增减温服。汗出为效。

    治小儿热病。烦热惊悸。石膏散方。

    石膏(半两细研)大青(一分)黄芩(一分)栀子(一分)知母(一分)葳蕤(一分)川升(半两炙微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治小儿热疾。头痛心躁眼黄。吴蓝散方。

    吴蓝(一两)大青(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锉)麦门冬(三分去心焙)黄芩(三分)茵陈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治小儿热疾。烦热不解。大小肠秘涩。心胸闷乱。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两)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麦门冬(三分去心)川升麻(半两)栀子仁(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

    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治小儿热病。心神狂躁。身热如火。头痛烦渴。眠卧不得。真珠散方。

    真珠末(一分)马牙硝(一分)龙齿(一分)铅霜(半分)寒水石(一分)牛黄(半分)朱上件药。都研令细。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一(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治小儿热疾。皮肤壮热。子芩散方。

    子芩(一分)川升麻(一分)栀子仁(一分)大青(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治小儿热病。壮热心闷。牛黄散方。

    牛黄(半分细研)朱砂(一分细研)茯神(一分)栝蒌根(一分锉)苦参(一分锉)甘草(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都研令匀。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

    又方。

    胡黄连(半两)栀子仁(半两)子芩(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牛黄(半两细研)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研入牛黄令匀。不计时候。以蜜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治小儿热疾。烦渴头痛。壮热不止方。

    生地黄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匀。时时与一合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治小儿热病烦渴方。

    上取栝蒌根末。不计时候。以乳汁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治小儿热病。腹胀。大肠不通方。

    牵牛子(半两细研)上件细罗为散。每服。以橘皮汤调下半钱。稍利为效。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