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咳嗽者。由肺感于寒。而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于皮毛。故肺先感于有音乘春嗽之状。嗽则右胁下痛。阴阴引于背膊。甚则不可动。动则嗽。冬则肾受之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嗽而唾。此五脏之嗽也。五脏嗽久不已。则传与六腑。
受之。胃嗽之状。嗽而呕。甚则长虫出。肝嗽不已则胆受之。胆嗽之状。嗽即嗽不已大肠受之。大肠嗽之状。嗽而大肠利也。心嗽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嗽气。气与嗽俱出。肾嗽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嗽之状。嗽而遗溺。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嗽之状。嗽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寒气聚于胃。开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又有十种嗽。一曰风嗽。因语便嗽。语不得终。是也。二曰寒嗽。因饮冷食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嗽。是也。三曰支四曰肝嗽。嗽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嗽。
涎出。续续不止。引于腹胃。是也。七曰肺嗽。嗽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九曰胆嗽。嗽而引血。是也。诊其右手寸口脉浮。则为阳。阳实者。病引小腹也。咳嗽脉浮大者生。沉小伏慝者死。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夫咳嗽者。由肺感于寒。而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于皮毛。故肺先感于有音乘春嗽之状。嗽则右胁下痛。阴阴引于背膊。甚则不可动。动则嗽。冬则肾受之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嗽而唾。此五脏之嗽也。五脏嗽久不已。则传与六腑。
受之。胃嗽之状。嗽而呕。甚则长虫出。肝嗽不已则胆受之。胆嗽之状。嗽即嗽不已大肠受之。大肠嗽之状。嗽而大肠利也。心嗽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嗽气。气与嗽俱出。肾嗽不已膀胱受之。膀胱嗽之状。嗽而遗溺。久嗽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嗽之状。嗽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寒气聚于胃。开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又有十种嗽。一曰风嗽。因语便嗽。语不得终。是也。二曰寒嗽。因饮冷食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嗽。是也。三曰支四曰肝嗽。嗽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嗽。
涎出。续续不止。引于腹胃。是也。七曰肺嗽。嗽耳聋无所闻。引腰脐中。是也。九曰胆嗽。嗽而引血。是也。诊其右手寸口脉浮。则为阳。阳实者。病引小腹也。咳嗽脉浮大者生。沉小伏慝者死。